- 相關推薦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1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哲學代表作,1755年4月初版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
作者認為生產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tài)”,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xiàn)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fā)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這本兩百多年前的書現(xiàn)在讀來十分晦澀。書中的道理現(xiàn)今任何一個公號大V都可以寫的十分生動,甚至初中政治課本上的論述都會比這本書的論述更流暢易懂?墒沁@本書卻流傳很廣,名氣很大。
我想這是得益于當時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在這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中,誕生了一大批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人物除了盧梭外,還有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
這本書的觀點在今天來看沒有什么特別,可當時歐洲還處在轉型期。試想彼時的中國,乾隆皇帝正在大興文字獄,只要說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會被砍頭的。如果彼時盧梭在大清寫下:“隨著國家的產生,確立了財產私有的制度,使人類的不平等更加日益加深。”估計我們就看不到隨后的《社會契約論》了。
所以有些作品成為經典之作靠得是機緣而不是文采,在對的時機站到了對的`位置。比如中國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并不是中國人的智慧在兩千五百年前集體爆發(fā),而是當時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都企圖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提出主張,所以當時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思想家同時來詮釋這個世界。
可是現(xiàn)代人類文明越來越豐饒,解決問題的手段越來越多元,思想上能信馬由韁的地盤越來越小,如果再想出一種新的理論就十分不易了。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2
盧梭是從自由、平等、獨立、沒有私有和不平等觀念的自然人開始論述人類的發(fā)展和不平等的產生的,“原始社會結構是怎樣的,以及作為人們固有的獲得食物的方式的結果,這種社會結構是怎樣出現(xiàn)的。盧梭認為,在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中,“……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靈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變成了最受尊重的人。這就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走向邪惡的第一步。從這些最初的愛好中,一方面產生了虛榮和輕蔑,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羞慚和羨慕。這些新因素所引起的紊亂,終于產生了對幸福和天真生活的不幸的后果。”后來,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耕耘法和農耕的出現(xiàn),人們從最初對土地產品的占有逐漸轉化為對土地本身的私有;而由于土地所有權的確立,人類就由平等的自然狀態(tài)過渡到了不平等的社會狀態(tài),并且隨著文明進步,不平等狀況不是縮小而是加劇,“后來的一切進步只是個人完美化方向上的表面的進步,而實際上它們引向人類的沒落!边@樣人類社會就一步一步的不平等起來了。在這不平等的過程中,第一步是經濟上的不平等和貧富對立,第二步是國家政權的產生,第三步是君主專制,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很多評論家在評價盧梭的不平等的起源時,分析的側重點是他的自然狀態(tài)是否正確,即自然狀態(tài)這種假說能否科學合理地解釋人類文明的起源,能否把人類產生和發(fā)展的所有東西都能說明清楚,反思自然狀態(tài)能否解釋人類文明的形成(即不平等的形成),就是反思自然狀態(tài)的合理性。比如,普列漢諾夫認為自然狀態(tài)說不能充分說明語言的產生。我認為用這樣的方法來評價盧梭是不合理的,應該用系統(tǒng)歷史觀來理解盧梭的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系統(tǒng)歷史觀把人類社會整個歷史過程作為一個不斷演化的非線形系統(tǒng)來看待。由于系統(tǒng)在演化的過程中會遠離其初態(tài),具有一種遺忘機制,所以從后來的系統(tǒng)狀態(tài)是不能準確的推論過去的歷史的狀態(tài)的。在社會歷史上,通過當代的史料來推測過去的歷史只具有或然性,不具備必然性,因此,許多評論家認為盧梭的自然狀態(tài)說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不平等起源,即不能完全解釋人類歷史形成進化的過程,用這種標準來要求盧梭是苛刻和不科學的,因為根據(jù)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是不能像牛頓力學那樣回溯系統(tǒng)的過去的,系統(tǒng)的演化是一維的,它是由若干偶然的因素非線形作用的結果,企圖概括歷史的本質和規(guī)律必然要粗暴地拋棄真正對歷史發(fā)展具有實際作用的大量的偶然的隨機因素,將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線形化處理,然后通過不完全歸納得到一種類似周期性的東西作為歷史發(fā)展的本質,不考慮歷史能否真正按此規(guī)律重演。
系統(tǒng)的演化只服從系統(tǒng)本身的演化規(guī)律,系統(tǒng)在演化的過程中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其組織結構和功能越來越強、從環(huán)境來看系統(tǒng)越來越強大,另一種情況與此相反,系統(tǒng)越來越衰減、甚至滅亡。我們把第一種類型稱為正反饋放大系統(tǒng),第二種類型成為負反饋的衰減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功能的強化與衰減決定于:
(1)系統(tǒng)元素的元功能的增強或減弱。
。2)系統(tǒng)結構的強化程度。
實驗已經證明,重復使用大量不那么可靠的元件可以建造出高度可靠的系統(tǒng)。
人類社會系統(tǒng)是一個不斷放大的非線形系統(tǒng),其在生物圈中的功能(能力)越來越強大。人類社會的強化,從其構成要素(個人)來看,當然比過去更有知識和水平,能力在某些方面越來越強,同時也伴隨著某些方面的能力的下降,正如盧梭所說:“為什么好望角的霍屯督人能用肉眼發(fā)現(xiàn)海上的船只和荷蘭人用望遠鏡看得一般遠;為什么美洲的野蠻人象最好的獵狗一樣,能夠由足跡嗅得出西班牙人的`行徑;為什么所有這些野蠻人,不因裸體而感到痛苦,用辣椒來刺激他們的味覺,并且飲歐洲人的烈酒象喝水一樣!彼匀祟惖膫體能力與過去相比變化不是太大,而主要的變化是人類社會的結構比原始社會或自然狀態(tài)下的社會結構大不一樣,在現(xiàn)代的社會關系結構中,人與人的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結構越來越緊密,而且正是這種緊密的關系使得人類社會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在生物圈中功能越來越大,從分工方面可以證明這一點。現(xiàn)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只能專于自己熟悉的專業(yè)和職業(yè),他(她)越是專于自己的職業(yè),與社會上其他人的關系就越緊密,越離不開他人的勞動成果,否則就不能生存;而從另一個方面看,每個人都專于自己的專業(yè)和職業(yè),他(她)的專業(yè)和職業(yè)技能就越來越強,這樣,各個行業(yè)的能手的合作就產生了現(xiàn)代社會的高效率和強大的生存能力。
有人認為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越來越冷漠的趨勢,除了冷冰冰的商品金錢關系外,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缺少溫情,甚至鄰里不相認。我認為現(xiàn)代社會這種缺少人情味的關系不是關系本身弱化的表現(xiàn),而是關系的復雜性、必然性和客觀性的反映,我們不能沒有這些人或關系,正是這千千萬萬的人或關系,構成我們生活的部分。厭惡的是這些人或關系太多、太雜,在我們的意愿之外不請自到,讓我們感到意外、尷尬和被支配感。
社會關系的密切和社會結構的加強必然要求社會要素的個人要忠于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職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就在社會結構和關系中被專業(yè)化、職業(yè)化而固定化,結構和關系的等級差異就使固定化的人的等級和差異出現(xiàn),不平等現(xiàn)象產生。這種不平等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關系和結構的復雜化程度提高而增強,于是,盧梭所謂人類越文明進步、社會越不平等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這是社會功能(生存能力)增強要求社會結構和關系強化的必然結果。
在盧梭時代,系統(tǒng)科學沒有出現(xiàn),不可能用系統(tǒng)科學來解釋文明的進步與不平等加劇的原因,現(xiàn)在看來就一目了然。在此之前,人們無法解釋人類社會的演化問題,所以設想出自然狀態(tài),認為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沒有我們今天社會里文明人的“需要、貪婪、壓迫、欲望和驕傲”,而事實上,這種“自然狀態(tài)”不是如盧梭所說是一個平等的狀態(tài),不是伏爾泰嘲笑盧梭的所謂“從沒有人用過這么大的智慧企圖把我們變成畜牲。讀了你的書,真的令人渴慕用四只腳走路了!奔词拐嬲嬖谶@樣的自然狀態(tài),也不是“人世的真正青春”,原始人也不可能“過著本性所許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們之間繼續(xù)享受著無拘無束自由交往的快樂!彼麄冎g也還是有不平等的。
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自然狀態(tài)是他后來的社會契約的基礎,他說:“我設想,人類曾達到過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tài)中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tài)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力量。于是,那種原始狀態(tài)便不能繼續(xù)維持;并且人類如果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然而,人類既不能產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結合并運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類便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來形成一種力量的總和才能夠克服這種阻力,由一個唯一的動力把它們發(fā)動起來,并使它們共同協(xié)作!獙ふ页鲆环N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lián)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就是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钡怯捎诒R梭不理解人類文明發(fā)展與不平等加劇的根源,所以他指出解決人類不平等的方法是訂立契約,用社會契約論來論證國家和政府的產生,這在系統(tǒng)觀看來是荒謬可笑的,人們也早就發(fā)現(xiàn)歷史上沒有記載說明人類為了解決彼此的矛盾而訂立契約的歷史事實,勒賽克爾說:““社會契約論”便是為求解決這種矛盾的一個動人的然而終歸無效的努力!辈黄降鹊募觿∈侨祟愇拿鞅旧戆l(fā)展的必然結果,不需要所謂的契約論來解決這個問題,怎么解決這個不平等另文解釋。
總之,用系統(tǒng)歷史觀看待盧梭的《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釋力,清楚易懂,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3
首先,談談對我啟發(fā)最大的一個觀點“需要依賴的人不是強者。”顯然,當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依賴任何因素而獨立生存時,不平等的出現(xiàn)就是天方夜譚。而經驗告訴我們對這句話做絕對的理解顯然是不對的,但這不妨礙我們將其稍作改變,認為依賴程度與這個人的強大程度成正比。記得張治禹老師(外聘婚姻法老師)認為婚姻關系是一種風險契約關系,以雙方需要彼此的依賴為合意,進而說凡是結婚的人都是不真正強大的人。對此我很同意,并愿做近一步延伸,我認為,一切思想上的寄托,比如信仰,理念,以及對于親人·社會的依賴等,都只能說明你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心中還存在脆弱的一面。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在失去親人后會一下子就變成熟了。但上述的推理都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之中不可能有人是絕對的強者,為什么?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記得張千帆教授曾說過:“在這個充滿各種觀念的時代,我們總得信點什么!蔽乙詾檫@是張教授的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和無奈的感嘆,因為現(xiàn)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潘多拉魔盒,弱者在其中迷失,而只有強者才可能在其中生存,(但我主觀臆斷這樣的強者是不應存在)所以那些次強者為了避免迷失,在其中選擇了一種支持的理念并終始不渝的堅持到死。這里,對我們有用的一個推論是,在研究時不迷信權威,即我們所說的法學批判主義,看什么都不要有先入為主正確的觀念,應當先質疑再分析然后對有問題的再批判,人文科學的知識增量也只有以這樣的方式正確產生,同樣的道理在社會生活中也是有用的,權威就一定不可質疑嗎?當然可以,如果全民都迷信權威的話,哪里來的進步與發(fā)展,如果上一假設成立的話,直接導致的是人民的愚昧,國家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間接導致了國與國的不平等,而弱國為了生存只好依賴于強國,因此我們要牢記沒有一世的權威,只有一時的權威。社會學認為人是社會的人,即現(xiàn)代人都或多或少的社會化了,以此觀點可知,我們比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所處環(huán)境復雜太多,盧梭認為:“人的本初狀態(tài)猶如一張白紙,無所謂善和惡,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倍覀兒帽壬鐣W中的一點,向四周輻射出無數(shù)種的社會關系鏈,于此而來的是善惡好壞之分等等使我們對社會產生依賴的價值影響因素。這里且不談善惡的價值,其存在就致使人們的行為更多的依賴于此,至少說明了社會人活得更累了,相對得不自由了。與此相關的一個概念是理性,盧梭認為:“理性使人孤立,使人趨利避害,使人有自尊心,自保勝于援助他人!钡硇允鞘裁茨兀烤褪俏覀冏鞒鲂袨榍暗乃伎歼^程,而且這一過程保證了我們做出行為的正確性(至少是自己認為正確的)。其產生根源與其說是人類對真理的追求這種形而上的東西,還不如說其是為了滿足人類無窮的欲求這一世俗的說法。盧梭比照自然人認為:“自然人是無欲無求的,社會人是有追求的,毋寧說是逐利的,希望得到社會認同的,所以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受到了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限制!币虼,對于行為的'好壞取決于社會的看法,他人的態(tài)度,而不是自我的認識,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奴化過程,也是其對社會依賴的表現(xiàn)。這里還要說明的是更好的滿足欲求只是理性產生的因素,這并不說明所有逐利行為都是具有理性的。具體來說,熬夜學習,工作的人難道它們不知道這是傷身體的嗎?當然知道,但是為了單位學校的安排亦或是別人的認可,在權衡之下,認為這樣是有更大利益的,所以就做了而且往往還是自愿的去做,這就是一個將外界制約內化以及對社會依賴滲入潛意識的過程。但事實中又有這樣的例子,譬如說有人對于街上摔倒的老人是視而不見,其原因是因為進行了理性分析,因為他們想到了“彭宇案”等系列案件,所以他們決定不做出行為。這說明決定理性的價值最終決定于社會,更說明現(xiàn)代人對社會的依賴是根深蒂固的。綜上所訴,對于強者的界定,我們不可能完全的達到,但這個觀點是有用的,至少提醒我們在社會化程度如此大的今天,應當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本文影響我的第二個觀點是“分權是不對的,因為那些渴望分得權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膽怯的人!睓嗔Φ牟豢煞中栽诒R梭看來在于權力的固有屬性,即對他人的支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所以其在之后的論證中(社會契約論)提出了集權的思想,具體來說是人民主權,即所有人共同享有不可分的權力但如何行使,盧梭也沒能給出符合實際的方法,只是將其理想化為通過絕對的民主。盡管在今天看來,分權已成為必然,然而盧梭的觀點對我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實質上結合上一觀點,我認為:個人對個人的依賴導致了小集體的產生導致了分權,而個人對集體的依賴則導致了大一統(tǒng)導致了集權。所以權力就是絕對的權利,以張紅霄老師的話說就是:“權利束組成了權力!边@樣來看,我們?yōu)槭裁匆謾嗄?每個人只要行使好自己的權利就可以了。但是問題出現(xiàn)在權力的使用上,分權的優(yōu)勢太明顯了,無論從效率上看,還是從監(jiān)督上看,而且對權力的監(jiān)督也是對權力的保障。在說白一點就是,集權是事前的保障,而分權是事后的保障,共同目的是保障權利,及保障個體自由。但集權做決定時過于不便。所以,當分歧較小時,用集權的方法還可以行得通,但當分歧大時,應采取分權的手段。這也是為什么分權是當代憲政的基本理念之一。
礙于篇幅,接下來的觀點就不展開分析了,首先是兩個和法律有關的論點“社會和法律制度的起源應如是,對于弱者給予新的約束,對于強者給與新的力量,把私有和不平等的法律規(guī)定下來!薄胺墒羌s束人而不是改變人規(guī)范”這是對法律規(guī)定權力界限的觀點,我的觀點是:權力可以轉移,但意志不可以改變。其次是關于平等相對性的探討:“自然和生理上的不平等可以含有天生的因素,但其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為導致的不平等,一個人對于另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優(yōu)勢,而在另一方面就具有劣勢,所以總的來說,以自然和生理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絕對的,如果相對來看的話,從這一方面出發(fā)的結果是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念說明平等是相對的,我覺得這對于我們保持良好心態(tài)是很有用的,所以摘錄下來。最后的摘錄是:“個體的差異只有在相比較的時候才能體現(xiàn),所以當私有制,商品經濟出現(xiàn)的時候,不平等也隨之而來!边@是想說明研究問題的方法,就不平等來說體現(xiàn)其問題的時候在于比較,在于矛盾的產生,但是,在此之前是有一段矛盾積累時間的,這也是作為學習者的我們研究的重點。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4
盧梭認為,在人類中存在兩種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及人為的不平等。(一種稱之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體現(xiàn)在年齡、身體、體力、智力以及心靈方面;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依靠一種公約,在人類共識的基礎上被建立起來,或者至少為人類共識所認可,主要體現(xiàn)為少數(shù)人通過損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種特權,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貴、更加強大,或者甚至讓他人臣服。)
本書第一部分描寫了作者想象并虛構的人類原始狀態(tài),盧梭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tài)”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動物”,是“野蠻”人群。通過對這群“野蠻人”的分析和想象,作者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中很難看出不平等的現(xiàn)象”。第二部分才是本書的重頭戲,一開頭,作者便說“誰第一個將一塊土地圈起來,并毫無顧忌地說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夠天真的人對此信以為真,誰就是文明社會真正的創(chuàng)始人”!叭祟惖牡谝粋感知便是他的存在,而第一個擔憂的問題就是他的自我保存!弊髡甙艳r業(yè)文明的誕生以及生產力的進步與私有制聯(lián)系在了一起,“然而,一旦某個人需要另一個人伸出援手,一旦人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夠擁有兩人份食糧的好處,平等就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則是私有制!睋(jù)此盧梭指出社會不平等的基礎是私有制,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社會不平等的起源。盧梭還把人類不平等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法律和私有財產權的形成私,出現(xiàn)貧富差距;第二階段是通過法官的設立,形成強弱差距;第三階段是合法權利向專制權力的轉變,出現(xiàn)主人和奴隸之間的對立。
同時,作者關于父權的一段解釋也讓我很感興趣:“根據(jù)自然法則,只有在孩子需要父親幫助時,父親才是孩子的主人,而這一階段一旦過去,他們就變成平等的主體,子女將完全獨立于父親,他們對父親保留的將只有尊敬而沒有服從:因為感激之情只能被看作一項應該完成的義務,而不應該是一項應該索取的'權利!弊詈螅髡哒J為“專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這一說法,既沒有可靠的依據(jù),也缺乏真實性。同時,我們也將很難指出這樣一份契約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擔義務,另一方則只享受權利,而受損害的恰恰是負擔義務的人。我們可以得出:不平等在自然狀態(tài)下幾乎不存在,其發(fā)展與壯大產生于人類天賦的發(fā)展與精神的進步過程中,最后隨著私有制與法律的形成而穩(wěn)定下來,變得合法。”盧梭得出這樣的結論:“僅為實證法所認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當它與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稱時,便與自然法相抵觸;這種不相稱足以決定我們對流行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種不平等應該持什么看法,因為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定義不平等,無論是一個孩子支配一位老人,還是一個笨蛋操縱一位智者,或是少部分人財物有所盈余,而大部分人卻食不果腹,所有這些都是明顯與自然法背道而馳的!
談談讀完此書的感受:1、盧梭的思想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莊子的”人為為偽“的思想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2、盧梭的思想受洛克、休謨、貝克萊等人很大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后世很多人,第一部分關于人性的理解對康德應該影響很大。第二部分“生產力”和“私有制”的理解,一定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恩格斯等人。3、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已跟不上如今的時代了,甚至有些在今天已經被否定了,尤其第一部分,隨著人類學和基因學的進步,作者關于野蠻人的猜想早也落伍。4、這本書創(chuàng)作于1755年,距今已200多年了。其實這些年世界的很多學科方面的前進腳步都非常巨大,很希望能看到最新西方學者的一些專業(yè)性、學術性的作品,現(xiàn)在在國內想看到西方一些最新的學術作品實在太難了,就那么幾家出版社每年出幾部作品,網上論文也不大好找。畢竟,知識無國界。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有感】相關文章:
關于中秋的來歷和起源09-23
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來歷10-13
端午節(jié)起源和習俗06-04
八月十五的起源和別稱09-23
讀人類的朋友有感04-21
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有感04-22
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有感01-10
讀《國富論》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