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电影,日本aⅴ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亚洲日本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legend id="flx4p"><abbr id="flx4p"><thead id="flx4p"></thead></abbr></legend>

<mark id="flx4p"><thead id="flx4p"></thead></mark>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02 12:29:1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1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認識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材分析(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 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學生分析: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學方法:(教學設想)

        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ㄒ唬┙y(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 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三、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四、(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認識1 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

        4、教學例3(量一量)。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 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 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 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 題?粗咦由系目潭,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說明:接近8 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六、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學體會(反思)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2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古人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課桌的長是幾拃?明明量出5拃長,爸爸量出3拃長。他們量的同一張桌子,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小結:原來他們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請你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長的刻度線下面都有相對應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數字1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1,數字2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2??以此類推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記作1CM。生活當中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l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從2到3也是1厘米,從3到4還是1厘米,這說明什么呢?這告訴我們每相鄰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師:下面學習用直尺測量,量一量這張紙條的長度,有兩種測量方法,哪種測量方法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種測量出來的是4厘米多,第二種測量出來的是5厘米,那種測量方法正確呢?第一種測量方法是錯誤的,第二種測量方法正確的。這是因為尺子的0刻度要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而第一種測量方法紙條的左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這樣紙條就有一端距離沒有被測量到。

        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可以這樣計算8-2=6厘米,紙條長6厘米)

        三、鞏固練習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尺子測量的都是幾厘米,這支鉛筆長8厘米。這張紙條長4厘米,這張紙條長5厘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較短物體時,我們通常用厘米做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物體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3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xiàn)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ǘ┱w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浚ê芏。)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xiàn)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4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學準備:格尺、軟尺,米尺等。

        第一課時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例1—例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

        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教學方法: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老師比,誰高?誰矮?(老師高,同學們矮。)師: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ㄒ唬┙y(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學生匯報:4拃、5拃半、5拃等等。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

        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ǘ┱w感知,認識厘米。1.教學例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呈現(xiàn)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學生積極發(fā)言。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學生自主學習。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五、布置作業(yè)。回家量一量身邊比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幾厘米?記下來告訴老師。

        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 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作單位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師生交流引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tǒng)一的單位長度。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小木塊作單位來量一量學具中紙條的長度。

        教師:再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量貼在黑板上的這張紙條,讓學生來量。

        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塊在黑板上放不住,測量起來很不方便。)

        教師說明:在測量這兩張紙條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同樣小木塊,雖然得出了結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還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師: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量長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這是米尺的一部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在不同位置的兩張紙條,引起學生認知沖突:雖然統(tǒng)一了單位長度,但用同一物體作標準擺放時受到限制。激發(fā)學生想用比較方便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紹認識尺子。

        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尺子?你仔細觀察過尺子嗎?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結題:剛才,你們對刻度尺的認識還真不少,今天就讓這把尺子幫助我們認識一個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到的'較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尺子上的這些線叫刻度線。(課件演示,認識刻度線)

        指出0刻度線在哪兒?標有5的刻度線在哪兒?

        師:0刻度線也表示尺子的起點。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寫成1cm 。(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學生現(xiàn)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了解學生對刻度尺的認識程度,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長?: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表示出來。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課件演示)

        師:請同學們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還有哪段是1厘米。

        學生活動: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標有相鄰數字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cm。(課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保▽W生交流后,課件演示)

       。3)認識幾厘米。

        師: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有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在尺子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采用多種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尺,知道1厘米不僅僅是從刻度0到刻度1的距離。通過多種形式,鞏固1厘米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使學生在頭腦里建構了豐富、科學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為后面自主探索測量物體的長度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畫棒有多長?

       。2)量一量:一支鉛筆有多長?

       。▍R報量的方法,全班評價)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紙條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課件演示)

       。2)請學生再測量一次。

       。3)估一估,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確的方法量出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體會到從“刻度0”開始測量的優(yōu)勢,并且能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理的測量方法,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

        三、方法應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2、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3、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長。

        4、判斷題。(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確測量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估測意識。使學生明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xiàn)滿意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請?zhí)岢鰜,我們一同解決。(請生回答)

        師: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要用“厘米”作單位。認識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進一步認識了刻度尺,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并能估計一個物體大約的長度。同學們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還有幾個同學,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向這些同學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談收獲,在一次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最后的小結,不僅重申了本節(jié)課學習重點內容,同時激勵那些不愛發(fā)言的同學,積極參與,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厘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教材在安排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連環(huán)畫“阿福的新衣”為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激發(fā)興趣,為認識“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說我講”包括1個紅點問題和1個綠點問題。紅點問題“這是怎么回事?”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引導學生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綠點問題“徒弟的一拃有多長?”引導學生探究測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練習”。第1、3題,目的是讓學生應用正確的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第2題,目的是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從不同的起點量得的物體長度的讀法,加深對厘米的認識。

        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尺子有一些粗淺的了解,極少數的孩子會測量長度,但對長度單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沒有印象,因此本節(jié)課重難點幫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尺子測量長度。

        課標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結合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3、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通過分析,我們確定了本節(jié)課目標的核心概念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子測量”。學生需要掌握的行為程度是:“掌握、學會”。本著“目標是方向,目標是程度、目標盡量要檢測”這一原則,基于對教材、學情的具體分析,我們對該目標進行了如下修改,突出了行為動詞,設立本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幫阿福找原因,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能用手比劃出1厘米長。

        3、認識刻度尺,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借助尺子畫線段。

        4、通過“長長長”小魔術,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評價任務設計:

        1、通過故事引入,學生發(fā)言,達成學習目標1,教師及時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

        2、通過用小棒比劃、用手指比劃、尋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達成學習目標2,教師適時進行形成性評價。

        3、通過量長方形邊長、用斷尺量物體長及畫一拃長等一系列動手操作活動,學生能夠有序地思考完成新知識的探究過程,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成學習目標3。

        4、通過表演“長長長”小魔術,達成學習目標4。

        課前談話: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個人叫阿福,他到裁縫店想做一件新衣服。師傅說:“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師傅:“我用拃來量一量,(說到這里,你知道什么是一拃嗎?)(告訴大家吧,伸出小手,使勁張開,從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間的長度就是1拃)。我們接著講。師傅量了量阿福身長三拃。量完之后,小徒弟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拃、兩拃、三拃……照量好的尺寸認認真真地做起衣服來。過了兩天,阿福高高興興地來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這衣服太小了!”徒弟:“師傅說三拃,我明明也做了三拃長啊,這是怎么回事?”

        設計意圖:

        針對一年級學生特點,通過聽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因為師傅手大,徒弟手小。師徒二人一拃的長度不一樣才造成了誤會,讓學生體會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ㄒ唬└兄迕、初步認識

        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厘米。(板書課題:厘米的認識)

        1.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長呢?看老師手里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厘米。請你也在盒里拿出1厘米的小棒,體會一下它有多長吧。

       。2)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睜開眼睛用小手比劃出1厘米,怎么知道你比劃得準不準?

       。3)在生活當中,你見過哪些物體長大約1厘米?

        大拇指指甲蓋的寬度(師邊指邊說從這兒到這兒)大約1厘米。這就是你隨身攜帶的尺子了,當你忘記1厘米有多長時,可以隨時拿出來看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體驗1厘米小棒的長度,在腦子中建立對1厘米的感性認識,再比劃1厘米,由易到難,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學習過程。學生掌握了1厘米的長度后,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這樣會加深他們對厘米的認識,牢固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觀念。

        2、認識幾厘米

       。1)我們認識1厘米了,那2厘米、3厘米、4厘米有多長呢?下面我們用小棒擺出來,你想擺幾厘米就擺幾厘米?

        誰知道他擺得是多長?

        你怎么知道的?

        那我要擺出6厘米長,就得需要幾個1厘米?

        (2)大家擺得真好,我們來看這根彩條長是幾厘米呢?(課件呈現(xiàn),分別是3厘米,6厘米,18厘米)

        這個彩條長多少呢(指向18厘米的彩條)?舉手的同學怎么這么少了?看來一下子不能看出來,對吧?你有什么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彩條長多少厘米嗎?

        標上數字后,你看它像什么呀?(對,尺子)科學家就是這樣發(fā)明出尺子。我們天天用到尺子,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智多星交流會,介紹一下尺子的有關知識。小組四人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中鞏固了讀看幾厘米的方法,體驗到尺子的由來,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更看到了它的實質。

       。ǘ┱J識尺子、探究測量

        1、認識直尺

        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把尺子放大了。誰先來交流?

        師相機進行板書:0刻度刻度線Cm

        你能從尺子上找到1厘米嗎?

        真不錯,還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

        他們找到了1厘米,你還能找到幾厘米?

        設計意圖:讓新知識在合適時機“閃亮登場”,吸引我們的眼球,是我們焦點關注的對象。讓孩子仔細觀察,自由交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關注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和“傾聽能力”,語調的變化加深了學生對“厘米”的關注。

        學生找到:從0-2,從0—3,那從0到4、從0到5呢,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從0到幾就是幾厘米)

        誰還能找到不同的幾厘米?板書:1——3,3——5,5——8,

        2、測量長度

        大家對尺子了解的真多呀,知道尺子主要是用來干什么的'嗎?你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嗎?用直尺量一下彩條的長度,想想量時注意什么?

        誰來展示給大家看你是怎樣測量的?

        同意嗎?物體的一端對準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辨析:看小軍和小剛他們是怎樣量的。你看他量的對不對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測量紙條的方法,以及辨析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歸納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物體的一端對齊0刻度,另一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三)解決問題、目標評價

        1、動手操作:量長方形各邊的長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長方形四條邊的長是幾厘米呢?拿出作業(yè)紙,寫在上面。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訴老師。

        2、斷尺

        咱們都成功了,可小強不小心把尺子弄斷了,你能用這把尺子量出彩條的長度呢?誰來幫幫他。

        除了數,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7-2=5,大家覺得這個方法怎么樣?看看前面咱找過的,這個方法好用嗎?

       。ㄋ模┱J識線段,鞏固所學

        1、畫線段

        你知道嗎?除了這把尺子,身上還有第二把尺子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一拃。當我們手上沒有準確尺子時,可以用這兩把尺子進行估計。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一拃。這就是線段。(課件:出示老師一拃的長度)請看老師的1拃有多長?

        想不想知道你的1拃有多長?感興趣的同學回家看看。

        2、小魔術

        看同學們表現(xiàn)這么好,老師給大家表演個小魔術。注意看。

       。1)變——1厘米,估一估這是幾厘米?(1厘米)你怎么估的?

       。2)再來看——3厘米。你估的真準。

       。3)再來一次。10厘米。怎么估的?

        (4)這會是多長呢?(20厘米)怎么估計的。

        你知道老師是用什么來變魔術的嗎?(卷尺)對,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尺子,用于測量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不同的練習有不同的目標,第一層練習包括判斷正確的測量方法以及測量長方形的邊長,鞏固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第二層是關于斷尺的練習以及畫一拃長。在發(fā)展性練習中,我還創(chuàng)新的使用“卷尺”設計了一個“長長長”小魔術,培養(yǎng)學生估計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游戲中積累經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

        (五)拓展延伸、全課小結

        其實人們在測量過程中為了方便還發(fā)明了軟尺來測量衣服,發(fā)明了很長的卷尺用于室外的測量等。我們今天認識的厘米只是比較短的一個長度單位,隨著今后的學習,會了解更多的長度單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作進一步研究。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與課題的開題首尾呼應,讓學生既懂得測量又能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且為下節(jié)課學習米的認識作好鋪墊。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03-24

      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精選9篇)07-28

      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05-23

      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12-17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0-18

      認識負數數學教學設計08-19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1-07

      數學《線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4篇)05-05

      數學《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7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