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火燒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薄⒏惺芑馃频木吧,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學習作者抓住顏色和形狀的變化進行觀察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詞句。
。、初步學會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來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了解火燒云顏色和形態(tài)的變化。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火燒云上來了,滿天霞光,多新奇,多有趣!現(xiàn)在讓我們再一次體會這神奇的霞光吧,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讀第一段。
二、讀中感悟,積累運用
。、看課件,總體感知:
火燒云上來時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更神奇,更美麗呢!想看一看嗎?
(課件展示火燒云的畫面。)
。、談體會,自由發(fā)言:
欣賞完了,談談你有什么體會呢?
3、自由選擇,精讀精品: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細細地讀課文第二段,用心去感受火燒云的顏色、形狀的變化。然后選擇你最喜歡的部分,好好地讀,通過有感情地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4、匯報火燒云上來時天空顏色的變化:
⑴ 讀第二自然段:
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第一句,一生讀,生評。)
同法出示第二句。
、 學生評,再讀:
他讀得好嗎?為什么?你能再讀讀嗎?
⑶ 老師點評,再讀,如:
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變化好快啊,是啊,幾乎看也看不過來了。
再如:
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紅、半灰半百合色,顏色真多啊,讓人眼花繚亂呢。誰還想讀?
再如:
說也說不出,見也沒見過,讀得很有韻味,還有。
、 發(fā)揮想象:
那就請你們再想一想還有哪些顏色呢?照著書上描寫顏色的詞的樣子來說,想好的同學自告奮勇地上來寫在黑板上。
。▽W生寫顏色的詞。)
、 學會概括:
天空中這么多的顏色交織在一起,那是多美啊,能用恰當?shù)脑~語來概括嗎?
(如: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等。)
⑹ 有感情的讀:
多么美麗的景象,多么優(yōu)美的文字啊,再讀讀這段話,比比誰能讀出對火燒云的贊美之情。
。怠⒒馃粕蟻頃r形狀的變化:
、 個別學生讀:
火燒云的顏色絢麗多彩,并且變化極快,更為神奇的是形狀也在變啊,怎樣變的呢?請三位同學來讀讀后面三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他們讀得好嗎?為什么?
、 生評讀。
。ㄎ衣牫鲂螤钭兓,多。)
⑶ 師評,練讀:
是的,一會兒、眨眼間、跑著跑著,形狀的變化真快啊,能讀出來嗎?誰再來讀讀? 我看出來了, 你邊讀,還在邊想象呢!真好。
⑷ 欣賞句子,總結寫法:
你們知道嗎?作者在描寫馬的樣子時,描繪得真是精彩,一起來欣賞。
課件出示句子:
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
馬是站著的
再讀一讀這兩句話,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同?書上為什么用第一句呢?第一句中哪是看到的,哪是想到呢?
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寫,不僅使文章生動具體,還突出了火燒云的變化美。
⑸ 提問讀:
我們再來讀讀四到六段,邊讀邊體會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寫的寫法。我來提問題,你們用書上的話來回答,我們一起讀書,好嗎?
師: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了什么?
。ǔ霈F(xiàn))
生: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了一匹馬。
師:它是什么樣子的呢?
(樣子)
生:馬頭向南它才站起來似的。
師:它是怎樣變化的?
。ㄗ兓
生:過了兩三秒鐘,尾巴可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消失)
生:看的人變模糊了。
⑹ 學生同法學習其他兩個自然段:
請同學們按照剛才的方法,同桌合作著讀讀后面兩段,一個同學問,一個同學用書上的話回答。
、 匯報:
一個同學來提問,全班同學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 總結寫作順序:
同學們讀得很好,再請你們默讀這三個自然段,想想在表達順序上有什么特點?
。ǔ霈F(xiàn)──樣子──變化──消失)
說得對,是按這個順序敘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燒云形狀變化的特點,這種方法值得大家學習。
三、看畫面想象,寫一段話
。薄⒗蠋煵蹲搅艘唤M火燒云變化的圖片,我請同學們一起欣賞。
。ㄕn件展示圖片)
想象一下,它們像什么呢?然后挑選一副圖寫一段話,可以按照它的出現(xiàn),樣子,變化,消失的順序?qū),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寫?/p>
2、反饋。
。场⑿〗M交流。
四、總結
同學們剛才都寫得很好。火燒云不但絢麗多彩,而且千姿百態(tài),真是太美麗了!作者將這瞬間的美化作永恒,讓我們品味,讓我們欣賞,讓我們流連忘返。
【《火燒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匆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07
《窮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14
《比尾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6-30
《母雞》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26
《窮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2-23
掌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3-14
《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3-03
《頤和園》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0-30
《臺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1-06
《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