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漢族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發(fā)展也最為充分。以下是關于詩歌的畢業(yè)論文范文精選,希望你會喜歡。
篇一:淺析李白詩歌中的仙俠精神
摘要: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詩人,而道教在唐代發(fā)展到了頂峰,勢必影響了許多詩人詩歌作品的創(chuàng)作,作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歷代學者對李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作品的文學藝術性,而從語言學角度,尤其是從道教語言文化角度對李白詩歌進行研究的成果還太少。本文就從詞匯內容、詞匯結構和新詞新義三個方面,對李白詩歌中的道教詞匯進行深入分析和窮盡性的統(tǒng)計,力求給李白詩歌研究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并使之成為聯(lián)系語言文化研究和文學藝術研究的橋梁和媒介。
關鍵詞:李白詩歌;道教詞匯;語言文化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的詩,是我們尋找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詩仙”之稱,是盛唐時期最杰出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經歷坎坷,文學造詣深厚,從他的詩中可以窺見一斑。
一、“以詩明志”――詩的思想根源
貫穿李白的一生,我們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博覽群書,除學習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篤信道教,有不染纖塵,超脫塵俗的思想;從青年起,李白就懷有“濟蒼生,安社稷”之偉大抱負,同時又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崇尚自由,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他以詩人的眼光來看待政治,以敏銳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態(tài),通過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質。正是因為他以大公無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為,遠離當時社會的價值判斷,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劇,但正是這種生活閱歷,給他浪漫主義的詩風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二、“醴酒仗劍嘯明月”――李白詩歌中的仙俠情感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俠客,而這三種身份,也成為塑造他獨特詩風的源泉。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酒,劍,明月伴著他瀟灑而狂狷的詩人生涯。
據(jù)統(tǒng)計,在《全唐詩》中,“劍”字共出現(xiàn)了107次。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他對于劍的鐘情程度。在他的詩中,他稱與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為“拙妻莫邪劍”,他稱呼與他亦弟亦友的李凝為“吾家青萍劍”,把朋友蘇明府稱為 “劍戟森詞鋒”比喻其為 “蘇季子”。李白從小學劍的經歷為他打下了劍術的基礎。劍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愛,是他思想的化身與延續(xù)。他用手中的詩筆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劍,同時也為后人文學上的學習樹立了學習的標桿。
在他的詩中,我們經?梢钥吹狡“安社稷”和“濟蒼生”的理想,這一創(chuàng)作靈感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熏染下,激勵大家具有一種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yè)的奮發(fā)情懷。而這種思想從始至終一直貫穿于李白的頭腦之中。
三、“花間酌清酒,對月舞愁腸”――山水間的寄托
縱觀古典文化,我們不難看出,大多數(shù)的中國文人都曾有過“入世”和“出世”這種想法,而這種想法體現(xiàn)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歷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環(huán)境下,李白的詩中也看窺見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經有過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磷幕府的兩次經歷,但他的本意卻并不是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榮華富貴當作目標,從始至終,他都是為體現(xiàn)自己大濟天下的思想而希望得到一個成就事業(yè)的舞臺,以其豪放不羈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視權貴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沖擊禮教束縛,大力張揚自我個性。從他的很多詩句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歸園林的決心和人生目標。而在他的詩中,是通過明月、美酒、山水,為依托,表達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獨酌》這首詩所做時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當時詩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毀滅,在政治上收到打擊,這種雙重打擊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獨和悵惘,經常用酒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與不快。在一個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將其人格化,借著酒興,把他們當成了能夠談心的朋友,并希望這些朋友能夠陪著他及時行樂,把其孤獨的狀態(tài)變成不再孤單的境界,希望能夠超越令人煩惱的現(xiàn)實。但是這種意境持續(xù)的時間不長,月亮影子在詩人作詩之時突然就分散了,這種狀態(tài)造成了更加難以擺脫的、更深刻的孤獨。這種孤獨感,貫徹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黑暗的塵世,遠去追求一個能夠與月亮作伴的渺遠世界。與儒家強調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同,道家注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他的當時的作品來看,雖多為休閑雅致之作,但也可從中看出一些對時事及政治不滿之氣。
李白生活的年代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造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唐朝當權者崇尚道家思想、甚至把道教視為國教。而李白自身的個性特點,和他出生的階層,使他很容易接受這一道德標準,這一特點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很大程度的體現(xiàn)。在李白的詩中,可以看出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特點,他希望通過努力去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同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眷戀,他的詩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特點,執(zhí)著又不乏多情。李白詩中體現(xiàn)出的仙俠精神已經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文學作品當中,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標志性的代表和精神象征。
參考文獻:
[1]胡曉明《李白詩歌的三種精神》:《中華活頁文選》2005(9).
[2]王瑤.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3]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
[4]韓烈文《月亮及酒與李白詩歌的民族精神》《成都大學學報》2008(2).
[5]侯長生.李白詠俠詩述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6).
篇二:淺論古代送別詩的情感類別
摘要:人的情感細膩而復雜,古代送別詩蘊含的情感亦如此,不能將其單一化、簡單化。對送別詩歌情感進行概括分類,有助于我們全面分析詩中蘊含的情感。
關鍵詞:送別詩 類別 情感
由于古時候交通不便,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要吟詩話別以表達情感,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時至今日,送別詩仍是高考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類題材。而部分學生,對于送別詩情感的把握,往往停留于感性層面,只能抓住“傷感”“依依不舍”等常見的送別時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細膩而復雜的,送別時的情感更如此,我們不可將其簡單化。本文對送別詩歌情感內容作一個較為具體的概括分類,以便于學生能全面地掌握送別詩的情感類型。
一、依依惜別的感傷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其中,“凄凄”一詞形象地點出了送別時內心的凄涼、愁苦;“裊裊”一詞描繪的蕭瑟、黯淡之秋景更增添了送別時的傷感;“看”,本來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依依惜別的傷感之情,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依依惜別的傷感之情,是送別詩中最為常見的一類情感。
二、體貼入微的寬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在“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一句中流露傷感之意后,在后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感情基調立即有了變化,作者寬慰朋友,這次離別只是客中之別,只要彼此心相連,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不就好像近鄰一樣嗎?這首詩極盡寬慰之意,成為溫曖孤獨的一劑良藥。
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同樣有一般送別的惜別之情,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三四句是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坦陳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別詩往往借送別明心志。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最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自己將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
五、前途艱險的擔憂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其中第三句,朋友剛出發(fā),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 詩人代人設想,船停何處?投宿何方?通過渺茫春江與孤舟一葉的強烈對照,發(fā)出深情一問,在依依惜別中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艱險前途的擔憂。
六、表明朋友間的深厚友誼
李白《贈汪倫》一詩的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如此之深,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第四句用“不及”一詞,將水與情作比,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
七、積極奮發(fā)的勉勵
鑒賞詩歌,一定要能知人論世,初盛唐的詩人在詩歌中總是充滿一種積極樂觀精神。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全詩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運用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的典故,詩人以此激勵友人,希望他名揚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大唐將士的赫赫戰(zhàn)功。這一勉勵,使全詩充滿了積極奮發(fā)向上的豪情壯志。
八、各向天涯的愁緒與思念
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的最后兩句“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詩人用笛聲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思緒縈繞,隨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昏暗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 “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將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充分地表達出來。
送別詩的情感往往不是單一的,它在表達惜別留戀之情外往往還會寄托詩人的個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現(xiàn)詩人的性情品質,或凸現(xiàn)時代風貌等等。在分析詩歌思想情感時,我們一定要學會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切勿掛一漏萬。